一般而言,設備完整性是指設備的機能狀態,即設備正常運行情況下應有的狀態,也就是采取技術改進措施和規范設備管理相結合的方式來保證整個裝置中關鍵設備運行狀態的完好性。
其特點為:
一是設備完整性具有整體性,即一套裝置或系統的所有設備的完整性;單個設備的完整性要求與設備的重要程度有關。
二是設備完整性貫穿設備設計、制造、安裝、使用、維護,直至報廢全過程。
三是設備完整性管理是采取技術改進和加強管理相結合的方式來保證整個裝置中設備運行狀態的良好性,其核心是在保證安全前提下,以整合的觀點處理設備的作業,并保證每一作業的落實與品質。
四是設備的完整性狀態是動態的,設備完整性需要持續改進。
設備完整性管理包含關鍵設備的識別和分類、檢驗試驗與預防性維修、設備異常管理、品質保證、作業程序文件化以及培訓等6個要素。它不僅僅是企業設備管理部門的責任,而是涉及每一部門,并且涉及的部門和個人職責分工明確。
油田勘探開發、石油煉制、石油化工生產和其他生產經營的機器、工藝設備、工業管道、動力設備、機修設備、起重運輸設備和儀器儀表等,都在設備完整性管理的應用范圍之內。企業應建立一套程序以持續地保持工藝設備的完整性,予以文件化并確保執行,同時,企業對每一個參與維護設備完整性的工作人員要實施教育培訓,令其明了工藝系統的運作、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工作上所需具備的技術、步驟,以確保員工安全地執行工作。
設備完整性管理體系由四個部分構成:生產經營管理和HSE政策、設備完整性管理策略、程序文件和操作文件。這四個部分從上至下有層次地構成了整個體系。
生產經營管理和HSE計劃是進行設備完整性管理最重要的依據。在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中,規定了設備正常運行時間、生產率、預算等目標,而在HSE計劃中,規定了安全事故、傷害和環境污染等目標。
設備完整性管理體系的策略目標由企業的決策層來制定,應符合企業的商業和HSE策略目標。企業的商業和HSE策略計劃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所以設備完整性管理體系的策略目標也應隨之變動。
程序文件表明其組織機構,明確各自的職責分工,保證體系有效運行。
操作文件和程序為特定的技術文件和程序,即具體的作業規程,比如材質選擇規程、檢驗規程等詳細的技術指導,其目的是使作業程序規范化,標準化,對同一作業即使不同的人實施也會得到同樣的結果,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設備完整性管理體系的實施包括其策略的制定、計劃和組織、體系的實施、體系的檢查和評審等環節,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活動和程序步驟,所有的程序都是PDCA循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PDCA實現持續的改進和不斷的提高。
規劃(P):制定企業設備完整性管理體系的政策和目標是進行設備管理的起點,由企業的管理者來制定其政策和目標。
實施(D):根據其政策和目標,實施一套完整的體系,對一個崗位的責任、權力都要有明確的規定。這些責任和權力須是輔助于企業設備完整性管理的政策和目標的實現。同時要制定出詳細的實施設備完整性管理的作業程序,這些作業程序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其它一些規定的要求。根據實施計劃執行設備完整性管理的作業程序,并保證作業的品質。
檢查和改善(C&A):對整個設備完整性管理系統進行檢查和評審,找出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改進,從而達到整個系統的持續改進。
企業須對員工進行良好的培訓,使他們有能力完成自己在整個體系中的職責,同時應該有完整的程序確保相關的信息在員工之間得到充分的溝通。企業還須建立一套文件和信息的管理系統,并進行良好的維護。通過對體系運行過程的控制,確保整個系統按照建立的文件化程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