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在為其提供技術裝備保障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集裝備研發、制造、服務、內外貿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產品涵蓋物探、鉆井、測井、油氣開發、井下作業、地面工程、管道運輸及煉油、化工等各領域所用裝備和工具,基本滿足了國內油氣生產的需要,部分產品還銷往國際市場。
“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全行業資產總額由674.16億元增至2005.6億元,其規模躍居世界第一。標志著石油石化裝備制造行業技術水平的1.2萬米陸地石油鉆機、122米自升式海上石油鉆井平臺、30萬噸的浮式儲油輪(FPSO)、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等重大裝備實現自主制造;相繼研制成功了世界最大的2000噸級加氫反應器、石化行業“三大壓縮機”、6萬M3/h大型空分裝置、大型乙烯球罐等重大產品領先國際水平的裝備也相繼出現。其中,1.2米超深井鉆機打破了國外壟斷,躍居世界前列;“海洋石油981”海洋鉆井船使我國深海油氣勘探開發的夢想成為現實……
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發展瓶頸
在光鮮的數字下,中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同樣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和發展瓶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石油石化裝備制造企業多而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不多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限額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近700家,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企業數量多勢必導致資源分散、資金分散和技術力量的分散。
重大石油裝備攻關跟不上石油石化生產技術發展需要
生產技術進步與裝備技術開發脫節,在重大裝備軟件技術開發上差距較大,裝備技術開發跟不上石油石化工藝技術發展的速度,工藝與裝備開發脫節,重工藝、輕設備的現象仍然存在。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石油石化裝備制造行業研發力量薄弱,技術水平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企業研發力量分散,缺乏裝備研發的整體策劃;在科研立項、成果轉化、系統成套、現場試驗、信息反饋等方面存在脫節現象。
國產化率低
目前,我國石油石化行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僅占1/3,國產裝備的國內市場滿足率不到60%。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這一比率更低,特別是高新技術裝備、微細加工設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裝備中技術含量高的相關配套產品也大量依靠國外供給。
為此,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粗放式發展模式,路徑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路徑一:強化科學引導,完善功能布局
進入“十二五”,作為構建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主要推動力量和強大的方面軍,石油、天然氣和石化工業都將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從而為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的全面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帶來高水平、高質量、高層次、高成長性的發展機遇。不容置疑,這正是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大有作為的重要時期。因此,我們應明確重點支持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基本形成以總體規劃為總綱,以產業專項規劃和區域布局規劃為兩翼,以行業龍頭規劃為支撐的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框架體系。通過一系列科學的發展規劃,拓展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發展空間,完善其功能布局,為全面提升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提供規劃保障。
路徑二:發力高端制造,實現戰略轉型
高端制造業不僅是振興中國制造業的契機,更是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發展的主要動力。長期以來,我國石油裝備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技術含量低、產品重復率高等諸多問題。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繼續停留在常規石油裝備設計和制造的企業,注定要遭到市場淘汰。不僅如此,高技術含量的裝備產品也是石油企業應對日益復雜的地質地層變化的客觀需要。目前,世界經濟正處于復蘇的關鍵時期,中國的石油和石化行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迫切需要石油和石化裝備產業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為提高石油和石化工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
未來的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競爭,將更多地表現為高技術含量、高技術性能、高附加值驅動、高技術成果應用的價值鏈高端競爭。高端競爭將主導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重新布局,成為未來發展的“總引擎”。向高端制造業大力延伸,瞄準高端,搶占高端,從高端尋求突破,已成為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擺脫傳統模式,向新型現代化模式轉型發展的戰略聚焦點。因此,石油石化裝備類企業必須抓住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大好機遇,通過深化改革,在體制上突破瓶頸,打破壟斷、整合資源、提升競爭力,以逐步適應裝備制造業集團化、集群式發展趨勢。為我國石油石化工業走向世界提供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撐,力爭跨入世界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強國行列。
路徑三: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
首先,要樹立勇于自主創新的信心,以最大的決心培育創新能力。腳踏實地地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來。
其次,要加大對石油石化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在國家科技資金中設立石油裝備科技專項,重點支持石油裝備創新平臺建設。
第三,加強協調,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及時制訂和修訂有關標準,建立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為石油裝備自主創新提供保障。
第四,加大石油裝備行業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重大共性技術研發力度。用先進的技術來改造、提升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工業,有重點、分步驟地將先進技術運用到重大技術裝備的重點領域、重大項目中,讓高水平、高效益的技術在重大技術裝備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五,要合理選擇創新方向和創新模式。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裝備和重要基礎裝備,在立足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實現再創新和自主制造。
第六,要大力培育富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為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路徑四:致力國產化,提升國際話語權
雖然我國已躋身于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大國行列,但大而不強的矛盾還在困擾著行業的發展。在高端裝備領域,40%的大型石油石化裝備依然要靠進口,石油石化設備進出口總體仍存在巨額逆差。
長期以來,國外高端石油裝備技術壟斷我國市場,而且對我國變相實行封鎖。所以,我國必須依靠自身的實力進行研發,只有自行設計、自主研發的產品才能夠真正保障我們國家的能源安全,才能夠保障中國在國際石油裝備行業的話語權。
“十二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明確了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要完成的目標任務,將通過實施創新升級戰略,加速大型石化和石油鉆采等裝備的自主化進程,把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節能環保設備等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列,形成裝備制造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能源局也正在重點組織和實施天然氣液化、海洋工程裝備的國產化工作。
只有大型成套裝備實現國產化和自主化,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對國外技術與大型裝備的依賴,促進石油和石化工業健康發展,掌握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的話語權。因此,石油石化裝備制造企業要抓住機遇,繼續努力,重點要完成尚未實現國產化的石化裝備的攻關,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路徑五:拓展海外市場,尋求發展空間
當前,世界石油行業的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由于國際油價持續走高,刺激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油氣勘探開發,形成新一輪石油投資高峰。
近年來,隨著我國石油產業的快速發展,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也取得長足進步,一些產品逐步贏得國際市場認可,我國石油裝備出口在數量、質量上也登上了一個新臺階。據統計,裝備制造業對全國工業總產值的貢獻率超過25%,對外貿出口的貢獻率超過50%。
目前,世界主要原油生產國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大多不具備石油裝備的制造能力,長期依靠國際市場采購。數據顯示,從出口的不同區域看,來自美國、獨聯體國家、拉美和非洲的訂單占據了全部出口額的90%以上。其中,獨聯體國家、拉美和非洲都是產油量較大而相應設備生產能力較弱的地區,預計未來對中國鉆采設備的需求仍然會穩步增加。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利比亞、埃及、也門、沙特阿拉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都是產油大國,也是石油裝備的需求大國。
中國的石油裝備在價格上具有優勢,普遍低于國際價格。一些用量較大、技術難度相對不高的設備,如井口裝置、采油樹、抽油機、潛油泵、石油工具、石油管材等都是我國成熟產品,多年來持續出口,目前正在爭取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我國油氣上游領域的石油鉆采設備在全球也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出口遠遠大于進口,不僅出口到發展中國家,還能出口到發達國家。今后,石油成套設備出口是主攻方向。
由于我國原油產量不會有太大增長,而石油裝備生產企業的生產能力卻遠遠超過國內實際需求量,因此,我國企業必須尋找新的市場。展望未來,出口將成為我國石油裝備設備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路徑六:堅持走“綠色制造”之路
為了加快節能減排,我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與2005年相比要下降40%~45%。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石油石化裝備行業在我國完成好節能減排目標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具有相當大的潛力,將成為節能減排的主力。預計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石油生產和消費仍將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從而要求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要在現有基礎上有一個新的更大發展。
新的更大發展絕不是傳統模式下的粗放式發展,而是在轉變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式前提下的集約式、低碳型發展。這就對石油石化裝備制造企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些碳排放超標,投入高、污染大、效益低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嚴格加以限制,通過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使石油石化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得到快速提升和優化。
因此,“十二五”時期,石油石化裝備產業要緊緊圍繞國家環境治理和行業節能減排任務,以企業為主體,依靠自主創新,突破能源、資源、環境對行業發展的制約,以重大環保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應用為重點,通過科技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本質安全型的發展方式轉變。